除非相信当代写作天才到处泛滥,不然就必须承认对于书籍的内容要求大大降低。
从前的人写书出名,今天的人出名写书。
某一个电视栏目成为热点时,名牌名品名店都争着要在这个栏目中间前后亮相;现在名人纷纷执笔著书立说,算不算是出版事业兴旺发达的象征?
然而自古以来,写书决不是一门好职业,多少人由于写书招来父辈的愤怒、亲朋的疏远、出版商的傲慢对待、评论家的揶揄挖苦,以及被老婆斥为没出息。遭到逮捕、发配充军、家破人亡的也不在少数。更有一种爱走极端的怪人,什么灵感枯竭后自愿结束生命的呢?
也许因为这些缘故,真正的作家都是真正有话非说不可的人。传世杰作中大多数也是这些穷困潦倒的人写成的。这中间也有极个别的例外,如托尔斯泰、普鲁斯特、托马斯·曼等。但是这些大文豪生前可以像贵族、有钱人那样过豪华舒适的物质生活,不是靠他们的作品印数多,稿酬高,而是靠他们继承的万贯家财或者有贵人相助。还有一些作家生活得不错,是同时兼职打工做老板。如伏尔泰做金融投机,戈特弗里德·本(GottfriedBenn)操医业,恩斯特·容格(ErnstJünger)是军官,弗兰克·维特卡德投资广告公司。
一个人一旦当上作家,人们往往把他的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忘掉了,决不会说伏尔泰是个经纪人,只是在业余时间写过几部哲学著作和讽刺小说扬扬名,维特卡德是搞公共关系专家,除此还写了几出剧本比较轰动。有著作问世的人,不管在其他时间做什么,总被人尊敬地称为作家,这也是使作家感到自豪的地方。或许像古人所说的“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也。”
德国一位评论家迈克尔·温特说,翻出最近几年出版社的书籍目录,只见愈来愈多的写书人不是作家,而是好莱坞影星、电视记者、节目主持人、侦探、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的人。他还根据最近一份调查,三分之一的德国人都想写书。所有那些认为自己在事业上登峰造极的人,莫不把写书作为自己一定要圆的梦。甚至因丑闻而出名的人,也会受盛情邀请写一写亲身事迹,以飨读者。
这位评论家列举了一大堆名人著作后说,暂且不谈这些书的内容和价值,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:除非相信当代写作天才到处泛滥,不然就必须承认对于书籍的内容要求大大降低。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书籍市场日益商业化,出书的目的只是赚钱,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,不在乎写什么,怎样写。一笔不落痕迹的无字巨著照样可以炒得火热。
这样,只有在大小屏幕上频频亮相的人,在报刊杂志上经常报道的人,因某件事而家喻户晓的人,他们写的书才可以达到畅销的目的。这些作品只要作者知名度高,内容可以供人茶余饭后闲言闲语就够了,不需要多少写作技巧和创造性。有的人实在没有东西可写,于是把自己的私生活大曝光,满足人的窥私癖;这类死无对证的两人世界庸俗描写,有人讥之为“感情春宫画”,居然也很有销路。
有写作天才的人当然没有死光,但是他们都被这股潮流冲得晕头转向,立足不稳。诗人和小说家只有两条出路,一是继续写自己要写的东西,二是笨拙地摹仿时尚写媚俗的文章。一般说来,无论哪种情况他们都活得很辛苦。
从短期来说,书籍市场似乎不存在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。一部用6年时间写成的著作,即使有幸得到媒体的介绍,也不见得有多少机会荣登排行榜。唯一的补偿是这类作品的期望生命比较长,要超过作家的生命。因而作家生前不得志竟是不可摆脱的天命。
流行的总是很快流过去的。过了时候决不会有第二次青春。当初稿酬可能很有分量,隔不多久可能也只有按分量给废品站回收去了。